English

中国呼唤自己的灾难片

1998-10-22 来源:光明日报 张美华 我有话说

今夏,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在自然灾害面前,受灾群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力协助下,团结互助,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在抵御洪水过程中,高建成等解放军战士身先士卒,舍生忘死,谱写了一曲曲抗洪壮歌……当洪水退下、重建家园之际,有心的人们开始发问:中国何以没有体现民族精神的灾难片?

近几年,我们接触到了大量国外的灾难片,如《龙卷风》、《恐怖地带》、《山崩地裂》等。就什么是灾难片,及灾难片在中国的发展等问题,笔者走访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胡克先生。

“灾难片是外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指以所有突如其来的、意外的、巨大的灾害为题材拍摄的影片。”胡克接着解释说,自电影一诞生,灾难片就出现了。早期的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就曾拍摄过《战舰梅因号的爆炸》、《探险者的遭遇》、《和平号气球遇难记》等灾难片。在电影史上,灾难片曾经经历了几个高潮。30年代,人们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深感前途渺茫,但又不想在影院里看到现实,于是,对自然灾害的描绘就成了既接触现实又逃避现实的艺术通道。这一时期出现了《金刚》、《庞贝城的末日》、《旧金山》等成功的灾难片;50年代,正值美苏冷战,人们对战争及核武器充满恐惧,于是,外星人入侵成为这一时期灾难片的主要题材;70年代初,越战结束,生活回复正常,人们又发现生活中种种可能存在的隐患,如空难、海难等,于是《航空港》、《海神号遇险记》、《摩天大楼失火记》等一批影片相继问世,形成高潮。许多观众看完灾难影片禁不住感言:事先看到这种危险,真正面对时就知道该怎样去做,所以,这样的影片对他们有非同寻常的意义。90年代,对世纪末的恐慌感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人们感觉身边可能发生的灾难无处不在,同时,电影手段的高科技化使电影画面更逼真,灾难的所有特质都能充分细致地表现出来。这一切使灾难片又一次大量出现,如《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天地大冲撞》等。

趋利避害是人的基本心理,而洪水、火灾、交通事故、飞机失事等灾难每天都有可能在你身边发生。面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是灾难片的魅力之一;其次,电影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在银幕上真实地展现出来,致使人们相信,即使火星人入侵、彗星冲击地球这样的事情,也完全有可能在某天早晨发生。这样的艺术感受是其他影片所没有的。因此,视觉的魅力感受也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第三,灾难片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使社会产生一种凝聚力,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意识不到的。所有的灾难片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模式:灾难突如其来,这时有两个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必须求生,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反应;二是必须团结。影片中的人物身上具有所有的社会问题,如种族矛盾、阶级矛盾等等。这时,原来社会中的所有矛盾冲突必须先放在一边,大家一齐努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去战胜灾难。在集体主义的感召下,所有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类影片的主人公通常集所有美德于一身,舍生忘死,带领人们逐渐摆脱困境……事实上,此次特大洪水肆虐中国大地,万众一心共抗洪魔的过程便是很好的灾难片题材,所以灾难过后,人们不免遗憾中国电影的这一空白。

我国灾难片的生产很少,一方面是对此注意不够,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缺乏。但面对洪水的教训,面对生态环境的被破坏,我们也需要尽快意识到这些问题。同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特别需要弘扬传统美德。因此,人们呼唤成功的国产灾难片的出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